2月14日,央行发布的2025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18.52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112.45万亿元,同比增长0.4%。流通中货币(M0)余额14.23万亿元现货配资,同比增长17.2%。当月净投放现金1.41万亿元。
根据央行此前的政策安排,自今年1月起,M1正式扩容。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两项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将纳入M1,M0、M2的统计口径不受影响。
有业内人士指出,M1开始按新口径统计,1月数据可减弱春节因素影响。同时,修订后的M1、M2会变得更加灵敏,可以更加有效地预测经济活动的变化。
个人活期存款等被纳入M1
央行去年底发布的公告显示,“央行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此次修订,央行将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 而在此之前,这两项统计均包含在M2中。
事实上,我国自1994年正式编制并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表,按照流通中便利程度的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分为流通中货币(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三个层次。
其中,M0为流通中货币,例如个人持有的人民币现钞、数字人民币;此次修订后的M1包括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例如微信钱包、支付宝中的个人资金);M2则包括了M1、单位和个人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关于个人活期存款,在创设M1时,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无移动支付体系,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用于即时转账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无须取现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流动性相同,应将其计入M1。
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M1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亦指出,总体而言,此次调整符合金融创新和移动支付方式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现代支付体系演化与进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前货币金融环境下货币流动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并非一成不变,目前已经修订过多次。
2001年6月,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被计入M2。2002年3月,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分别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2011年10月,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被纳入M2。2018年1月,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被纳入M2。2022年12月,流通中的数字人民币被纳入M0。
M1口径改变有何影响?1月数据可减弱春节因素影响
随着支付手段快速发展,我国M1统计口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优化,自今年1月起,M1数据将按照新的统计口径发布。
业内专家表示,新口径下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一并被纳入M1,能够有效缓解春节前集中发放工资等导致的企业-居民活期存款“跷跷板”效应。也就是说,M1开始按新口径统计,1月数据可减弱春节因素影响。
事实上,春节期间M0会呈现季节性波动。春节前,出于发放压岁钱、红包等节日习俗的现金持有需求,居民会从银行(个人活期存款账户)取出人民币现钞(流通中货币)备用,导致M0增加。春节后,居民将现钞(流通中货币)存入银行(个人活期存款账户),导致M0减少。
与此同时,单位向个人发放工资时,货币从单位活期存款账户转入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减少;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消费时,个人通过银行卡(个人活期存款)或微信钱包、支付宝(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转账,货币转入商户的单位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增加;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
也有银行人士反映,1月信贷数据较好有春节因素的影响。今年春节提前至1月,节前供应链和项目进度款结算、员工薪酬奖金发放等用款需求都提前至1月释放,2月用款需求相比去年同期会有减少。从以往经验看,对于下个月数据,届时与1月数据合并观察会更为合理,可以熨平春节效应等因素扰动。
“总的来看,随着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协同发力,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将不断增强,有效融资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为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提供坚实稳定的基础。”业内人士认为,金融体系也将保持流动性充裕和适度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有力支持经济平稳开局和回升向好。
中国银河宏观亦在此前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参考国际经验,伴随经济发展,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会减弱,与主要经济变量的相关性也会减弱,因此宏观调控会逐步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中国银河宏观认为,此次口径调整完成之后,M1、M2会变得更加灵敏,能够成为更有效的经济活动变化预测指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卢茜现货配资